越來越多的潮流店鋪開始「不務正業」
隨著國內逐漸穩定的疫情形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出家門,去感受久違的 “正常” 生活。就拿前不久的春節期間為例,我們一家老小時隔多日再次來到北京王府井步行街,街頭巷尾人頭攢動,老人、孩子、情侶,或散步或在商場間穿梭,寒冷擋不住人們逛街購物的熱情。GOFE運動潮服展 雖說如今網購依舊是人們日常消費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解封后的人們也似乎在尋找著往日線下實體店購物的常態體驗與新鮮的購物環境。 而如今各個潮流品牌也逐漸開始重視實體店鋪的應用于建設,不僅僅是附和當下不可或缺的打卡文化,更是希望打造一個從品牌核心理念延伸而出的實體空間,以此慕名而來的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同時,可以更好的體驗品牌文化、地域文化與潮流文化。 因此實體空間的革新,成為店鋪發展的重中之重。 - 迎合消費習慣 沉淀本地消費文化 - 品牌之所以選擇擴展實體空間,除了政策的變化外,年輕人們除了目標性的購物,大家更加注重整體的購物體驗環境,以此減少不必要的時間與體力的消耗,但又能夠完成一天的購物逛街的期愿。 所以在未來,我認為未來與潮流相關的各行各業會選擇更加聚集的商業環境,咖啡店、買手店、唱片店等等,匯聚在一條街頭與巷尾,形成 “一站式服務”,這樣才能更好的將我們本土的潮流氛圍“養”起來。 而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類似這樣的街區,比如我們熟悉的日本原宿,數十家店鋪坐擁在狹窄的街區內,各種風格各種品牌其中還有各種小吃店首飾店等等,如今已成為潮流愛好者的購物圣地,沒有鋼筋混凝叢林同樣可以影響著世界潮流,這便是集體環境的養成,文化的聚集,所產生的巨大效應與效益。 GOFE運動潮服展 - 遠離大型商圈 更能險中求勝 - 未來的潮流品牌實體店鋪更多的將搬離大型商圈,新晉品牌也會更多選擇進入到街景城鎮中的小路小巷,進行品牌的樹立與發展。 如果你了解歐美日韓的潮流文化,你一定會發現無論是新新的潮流品牌還是已經紅遍大江南北的潮流老牌,除了一些 pop up store,他們的第一家店鋪選址,甚至第二家、第三家都很少會選擇大型商場商廈,因為在那種環境中很難進行品牌文化的樹立,很難與地域文化相連接,嘈雜的購物與品牌環境很難“獨樹一幟”。 隨著國內潮流文化的蓬勃發展,我認為在未來將品牌搬入到老街、胡同、弄堂等具有地區建筑特色的環境中。在那里,不僅房租便宜,店鋪也可以更加專注的去做好自己的文化與創意理念,與古老的街道環境形成鮮明的反差,但又顯得十分高級,有底蘊。 比如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坐落在英國倫敦小巷的荷蘭街頭品牌 Patta,當時為了找這家店,記得左轉右轉來到了一個人很少很僻靜的小街道,可以說很好的做到了上面所強調的環境位置的特點,非常適合小眾品牌發展,把本來無趣的街道一下子增添了些許神秘的潮流視角,這種曲折的探店行徑也為整體的購物體驗加入了一種“不易”與“難得珍惜”的購物心理,大老遠來一趟,不得買點東西? - 如何將店鋪IP烙印化 還得看主理人自己 - 發展實體店鋪,脫離商圈進入街道,在擁有這兩點前提條件后,未來的潮流實體店鋪將變得更加獨特、有個性,并且這種個性和創造它們的主理人身上的氣質如出一轍,主理人與品牌都有著鮮明的IP特征。 主理人們將品牌文化賦之在店鋪裝修、室內設計、產品設計、企劃活動等等各個元素當中,甚至是店鋪的員工身上你都可以從中體會到,品牌與主理人所帶給你的,獨一無二的,線下購物體驗,從而與顧客一同學習領悟與感受社區潮流文化。 比如韓國品牌 Phyps 就在首爾開設了一家名為 PHYPS MART 的線下店鋪,進入到店內以為進入了一家“小超市”,各種生活用品排列其中,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服裝以水果商品的形式擺進了冰柜當中進行售賣,就連包裝盒也是和往常我們購買的水果包裝盒相同。從小的細節到店面裝修,都十分的富有創意,讓前來購物客人不僅可以購買到心儀的服裝,還可以順便買到一些日常用品,一舉兩得。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購物體驗不僅新奇,還會讓顧客在購物的時候更加輕松,真正將生活帶入到店鋪當中,將品牌帶入到生活。 - 寫在最后 - 未來的潮流店鋪不再單單只是賣服裝那么簡單,我覺得它或許可以是一家超市,又或許可以是一家汽修店,再或者甚至是一家美甲店。 而這些元素不在僅僅是一種炒作的噱頭,而是一種設計的輸出方式,一種新形式的潮流體驗,而這也賦予了實體店鋪絕對的特質與特權,實現上購買者無法參與與體會到的特殊形式,并以此來吸引各大品牌前來合作。 經歷了長時間的實體封閉,未來的品牌創業者們也在此期間慢慢沉淀與思考,毋庸置疑的是無論線上購物發展的多么快速迅捷,實體店鋪的優勢與體驗都是其無法比擬與相互比較的。而未來品牌與主理人要做的,就是給消費者帶來更多驚喜與精彩。 GOFE運動潮服展